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大学“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奔赴从江 用镜头守护非遗

发布日期:2025-08-13  文:本报记者 廖尚海 特约通讯员 章琳 魏潘晨 季悦骅  来源:贵州教育报
资料来源 贵州教育报

【贵州教育报8月13日】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队走进黔东南州从江县,他们带着摄像机与画具,在11天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用镜头记录非遗火种,用美育课堂为乡村儿童打开艺术之窗,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双轮驱动,为破解非遗发展瓶颈、激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贡献青春智慧。

镜头对准活态传承

在苗寨侗乡打捞文化记忆

清晨,队员们扛着摄像机,跟岜沙苗寨的苗族老人穿过吊脚楼群。老人腰间别着祖传的火药枪,向实践团成员展示着镰刀剃头、鸣枪迎礼,是这“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独有的风情。“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江南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张澜杰说道。

实践团队走进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滚叶道女士家中,深入探寻非遗传承的日常生活——母亲手把手向女儿传授苗绣核心技法的过程,从平绣的平整细腻到锁绣的精密环绕再到打籽绣的颗粒质感,每一种针法都有着清晰的讲解与示范。

在岜沙苗绣工坊,团队用镜头记录绣娘指导孩子们练习基础针法,年龄较小的用彩线在布片上模仿蝴蝶轮廓,稍大的则尝试完成简单的锁绣,纯真童趣与古老技艺在工坊里碰撞出独特火花。“这种‘边学边玩’的模式,既降低了技艺传承的难度,也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认同。”工坊负责人介绍道。

在鼓楼的火塘边,侗族大歌歌师吴德荣教队员们唱 《劳动歌》,他手指打着节拍,歌声与田野的劳动身影相互呼应。“以前全村人都唱,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歌师的叹息让队员们沉默,实践团悄悄延长了拍摄时间,把歌师教队员们唱歌的场景也收进镜头。

11天里,团队走了3个村寨,累计拍摄素材超过800分钟。为了捕捉侗族大歌的和声细节,实践队员们日夜坚守,早出晚归。“有些老人家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就请当地学生帮忙翻译;设备太重,大家就轮流背。”实践团成员张田莹展示着自己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与各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交流过程。这些带着体温的素材,将成为讲述苗侗文化当代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课堂连着大山内外

用创意激活乡村儿童的艺术基因

从江县丙妹镇中心小学的教室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蜡笔画。这里的600多名学生中,80%是留守未成年人,由于专业美术教师短缺,学校美育课程相对单一,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色彩心理学”“奇幻实验室”“环保创意秀”等美育主题课程,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在“色彩心理学”课堂上,队员们引导孩子们用不同颜色表达自己的情绪,“红色代表热情,蓝色让我想到大海和天空。”通过色彩游戏和心理绘画,孩子们学会了用艺术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奇幻实验室”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呼,团队成员许锁鹏向大家讲解不同化学元素燃烧产生不同色彩火焰,带领孩子们制作风动力车、机械臂等富有趣味的机械装置,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动手制作的装置进行个性化装饰,课堂氛围格外活跃;最热闹的“环保创意秀”,队员们收集了废弃纸箱、塑料瓶等材料,指导孩子们制作服装和道具,齐心协力举办了一场环保时装秀。“我的恐龙外套是用快递盒做的!”三年级学生刘维俊骄傲地展示着他的作品。

“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用创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丙妹镇中心小学校长王绍东对本次支教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约定不止一个夏天

让美育种子在乡野扎根

此前,从江县文旅局组织召开“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暨启动仪式,从江县副县长谢卫忠列席,相关乡镇负责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践团师生一行等到会。实践团为岜沙村、小黄村、高华村、云上月亮非遗工坊、丙妹镇中心小学颁发“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合作单位”,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滚叶道、吴德荣颁发“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校外实践导师”聘书。离别的前一天,丙妹镇中心小学连夜为同学们送来了锦旗和荣誉证书。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而美育是乡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团带队老师章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建立起美育帮扶的长效机制,让艺术的种子在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来源:贵州教育报https://gzjyb.eyesnews.cn/html/2025-08/13/node_1.htm

原文链接:https://gzjyb.eyesnews.cn/html/2025-08/13/content_81884.htm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