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往深山、去沙漠、向远方 无锡大学生跨越千里奔赴暑期青春课堂

发布日期:2025-08-13  文:杨涵  来源:无锡日报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8月13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在黔东南大山里,侗寨的鼓楼檐下,贵州省从江县独洞村的孩子在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认真地用普通话诵读《少年中国说》。

今年暑假,多个在锡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从太湖之滨出发,跋涉千里奔赴贵州从江、新疆昆玉、云南保山等地,参与助农振兴、爱心支教、走访调研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爱与知识在实践中同行

从江南到黔山,爱与知识同行。

这个夏天江南大学“心手相牵”实践团再次前往贵州省从江县独洞村,以“推普赋能、文化共融”为主线,开展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

采访获悉,“心手相牵”实践团此次创新设计“推普+”课程体系,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其中,基础课程通过拼音绘本、情景对话夯实语言根基;特色课程包括“AI启智未来”“生命感知”“纹韵侗风”等。当地孩子们在植物拓染中解锁侗族纹样的密码,在《映山红》戏剧排演中传承红色基因,用童声演绎“侗歌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微心愿”实践团跨越千里来到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科技赋能教育,让各民族少年儿童友谊在黔中秀水间开出绚丽之花。

在关岭自治县第三中学,“微心愿”实践团安排苏黔两地孩子云端相聚“同上一节课”,分享家乡文化。职业体验课上,实践团根据关岭县的实际情况,用AI生成了苗族银匠、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师等职业体验卡,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家乡的独特职业,打开一扇望向远方的窗。此外,实践团还设计了“五育融合”课程,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成长。

这个假期,在锡高校学子的足迹迈得远,也把专业知识带去了更远处。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译路生花”社会实践团赴云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该学院教授杨勇与副教授李文分别走进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中心学校和砚山县思源实验学校,开展“英语:连接世界的桥梁”专题讲座。实践团成员为当地学生开设英语语法、朗读、配音等多元课程,还通过家访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指导。此外,实践团还联合爱心企业向当地学校捐赠科普仪器及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教育帮扶一直在路上

在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园林村的乡间小道上,驻村第一书记陶红权陪同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微心愿”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多户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与家长和孩子面对面交流。“要让孩子们知道,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梦想都被惦记着。”实践团指导老师说。

送物资,更要送希望;扶知识,更要扶志气。

“回望关岭,山风依旧。孩子们用最本真的渴望与生命力,教会我们‘志智双扶’的真谛: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灵魂间的相互点燃与唤醒。”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周欣悦说,她希望当地孩子们无论未来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都能以一份源自内心的热爱,成为照亮他人与世界的一束微光。

十年坚守,声传千里。今年是江南大学“心手相牵”实践团扎根独洞村的第5年,也是他们推普兴乡的第10年。他们的教育帮扶正从“推普助力”向“精神共富”转变。10年里,团队累计行程9800公里,开展普通话教学3000余小时。此次活动中,他们深入独洞村的田埂与鼓楼之间,走访独洞村40余位当地村民,围绕“推普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勾勒语言振兴的清晰脉络。团队还创新开展“青春对话,共筑梦想——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实践团成员围绕学习方法、求职升学规划等分享经验,为独洞村大学生点亮职业规划明灯。江南大学选派的独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守强寄语独洞青年道:“用好经验,反哺家乡。”

双向赋能,书写成长和发展的故事

去到更远的地方,是高校学子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渠道。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社会实践团远赴新疆昆玉,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团在当地农户的陪同下参观沙漠中顽强生长的石葵、土豆和西瓜等农作物,了解作物的沙漠种植技术以及全面覆盖的滴灌、喷灌系统等。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讲解员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大漠边疆的“锁边工程”——3000余公里的绿色阻沙带和30余万亩的良田。实践团还与石河子大学的青年学子共同参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沙海老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终其一生建设南疆的故事。

暑期实践是一次双向赋能的过程。高校学子在接触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尝试把所学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行动。

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水源村,“译路生花”社会实践团针对春茶、细红豆、铁核桃油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实地调研与直播助农。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系统考察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走访茶园、养鸡场、核桃油坊及火腿作坊,与村民深入交流。基于调研,团队撰写双语推介文案,精心策划直播内容。他们以校地协作为基础,由学生发挥语言专长,通过直播提升农产品曝光度,助力产业链升级,并就品牌传播、直播运营及本土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讨。依托调研成果,团队创立“水源印象”直播间,以“让深山好物走出去”为主题开展双语直播,直播登上抖音生鲜榜第16位,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pc/content/202508/13/content_269633.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