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8月13日】江南大学党委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国家队”使命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一体实施“凝心、固本、强基、聚力”四项工程,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深化“凝心”工程,汇聚强大思想引领力。学校党委健全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从严从实推进学习教育,贯通“学习链、教育链、发展链”三大链条,构建学查改一体化推进格局。深化领导干部基层联系制度,创新校领导联系基层党支部和“两委”委员巡听旁听督学机制。创新立德树人实践路径,项目式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创新示范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成功获批全国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联合79所食品学科高校、29家食品龙头企业、4家行业组织及媒体,牵头组建“行大食物观 铸新时代魂”育人共同体。强化文化育人实效,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培养体系,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创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美育实践路径,《艺术课堂》、原创歌舞诗剧《食颂》分别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高校原创文化精品,获批“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持续提升文化育人品牌影响力。
深化“固本”工程,锻造坚实制度保障力。学校党委持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提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效能,持续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健全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及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学院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将党的全面领导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制度体系。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根基,把党支部建在学生工作一线、建在科研项目一线、建在产业攻关一线,持续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聚力攻克关键核心难题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实施“质量创优”“先锋培育”双计划,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推进智慧党建建设,推动党务管理全流程数据化、智能化,获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20项。构建立体监督保障体系,建立校院两级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制度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律监督与审计、巡察等监督方式贯通协同,落实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一校一策”靶向纠治机制,构建“三不腐”体制机制纵深发展新格局。完善分层分类纪律教育体系,推进“清风江南”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深化“强基”工程,厚植卓越人才内驱力。学校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深化干部人才“选育管用”机制,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完善优秀年轻干部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协同培养体系,形成上下承接、梯次布局、接续培养的干部成长链条。坚持引育并举,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百名英才计划”,拓展引才平台链路,优化“预聘+长聘”制度、“至善系列支持计划”,健全人才支持体系。近五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1人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落实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健全“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体系、多元用人长效机制,优化畅通辅导员队伍、教辅人员、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推进全员考核,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聚力”工程,激活卓越科技支撑力。学校党委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持续巩固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一流学科全球领先优势,引领带动各类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以医学、药学、日化、材料等为支撑学科的食品学科群和以机械、控制、纺织、环境为支撑的轻工学科群,有效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根据第三方数据,学校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1个学科入选“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占全校一级学科总数2/3。加大有组织科研力度,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新增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农业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大项目、《Nature》正刊论文等实现新的突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同比增长256%,专利转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六,落地首个亿元级专利转化项目,新建技术转移地方分中心37家,“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入选中国科协“2025十大工程技术难题”。深化“名城名校、彼此赋能”战略实施,建成宜兴校区、江阴校区。与地方共建医学特区,医学学科进入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40强,6家附属医院的14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领衔编纂《无锡史》,共建孙冶方经济科学研究院、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等,赋能区域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持续谱写“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新篇章。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8/13/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8/13/node_10.html#content_147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