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深耕田野间,智翼护航丰收梦

发布日期:2025-09-24  文:通讯员 汤梓彤 陈文斐  来源:中青校园

资料来源 中青校园

【中青校园9月23日】7月5日至6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智翼芸乡”实践团的学子们奔赴江苏省泰州市广陵镇联匡村,开展为期两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带着专业知识走进稻田,以科技为笔、以实践为墨,在植保无人机推广调研、技术科普与科研探索的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田间调研:解码田野间的认知壁垒

7月5日,实践团首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户访谈与问卷调研。队员们走访了30家农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在访谈过程中,68岁的王大爷向队员们演示了传统喷雾器的使用方法。他坦言:“这么多年都是这么干的,虽然累,但习惯了。”多位农户反映,人工施药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存在施药不均、药物浪费等问题,更严重的是,每年都会发生因防护不当导致的农药中毒事件。

联匡村党支部书记陶檬向实践团介绍,该村耕地面积达1700亩,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等作物。每年农忙时节,人工施药压力巨大,经常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陶书记表示:“推广无人机技术不仅能够减轻农民负担,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田埂课堂:用演示消解技术迷雾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7月6日上午,实践团在联匡村组织开展了植保无人机现场演示会,共吸引43位农户到场观看。

演示过程中,银灰色的无人机在操作员的控制下平稳起飞,在距离作物2米的高度悬停作业。通过精准的北斗导航定位,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行进,药雾以每分钟2升的流量均匀喷洒。在15分钟的演示过程中,无人机完成了2亩试验田的施药作业。

演示结束后,村民李大爷主动找到队员陈志远,详细询问操作细节。陈志远通过手机上的控制软件,向老人展示了北斗导航系统的运行轨迹:“您看,我们只需要提前设定好航线,无人机就能自动完成作业。您只要在地头看着效果,把好质量关就行。”听到不需要亲自操作,李大爷松了一口气:“这样好啊,我们老人家也能用上高科技了!”

科研反哺:让无人机读懂每一株禾苗

演示活动结束后,队员谢明寰在大豆田中发现了新的研究课题。他注意到,由于大豆叶片向上翘曲的特性,与下垂的水稻叶片相比,药液附着率存在明显差异。经过测量,在相同喷施高度下,大豆叶片的药液附着率比水稻叶片低30%。

这一发现促使团队立即开展文献调研。通过查阅最新研究成果,队员们了解到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作物类型的自动识别,多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早期检测病虫害。然而,现有的智能施药系统大多基于标准化模型,难以适应实际田间作物的多样性。

队长陈文斐表示:“我们要让无人机学会'察株观色',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地块条件,动态调整飞行参数和施药方案。”目前,团队已经采集了超过1000组田间数据,为后续开发智能决策算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方面,通过现场演示和技术讲解,有效缓解了农户对植保无人机的疑虑,为新技术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接下来,“智翼芸乡”实践团将继续完善作物特色数据库,优化智能决策算法,并计划与当地农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为推动植保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服务农业现代化持续贡献专业智慧与青春力量。

本文来源: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app.cycnet.com.cn/n?timestamp=1758596617&signature=4obAQV8Onej9kExY0mpZGyzY8IBqWoqPa3w26MRdBNGzylgqW5&device_type=android&app_version=1.6.2&from=cat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