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9月30日】9月19日,山东社科论坛“数字经济时代儒商精神赋能民营企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济宁学院举行。论坛汇聚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语境下儒商精神的内涵演变、实践落地及赋能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儒商精神当代传承提供了系统性思路与学术支撑。
新儒商精神的内涵重塑:数字时代的理论新阐释
在数字经济对商业形态与文化价值持续重构的背景下,专家学者首先聚焦新儒商精神的内涵界定与时代属性,从历史演进与数字特征双重视角提出新观点。
针对儒商精神的时代演进逻辑,中山大学教授黎红雷认为,儒商群体经历了从“伦理性儒商”到“治理性儒商”的转变。数智时代“新儒商精神”具体表现为“智勇仁义”四大维度:“智以创新”,推动算法革命,引导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转型;“勇以担当”,突破技术瓶颈,在应对西方技术封锁中彰显企业社会责任;“仁以爱人”,践行科技向善,通过 AI 技术提升社会福祉而非单纯追求资本增值;“义以生利”,实现技术普惠,让AI从“巨头玩具”转变为“大众工具”。
复旦大学中国式领导力研究基金主任孔云中从领导力视角研究儒商精神,提出“中国式领导力”概念。他认为,中国式领导力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核心框架,强调领导者“修己安人”的内外兼修——既注重管理技巧、工具等外在能力,更重视道德修养、自我管理等内在素养。中国式领导力可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温度,为企业发展锚定文化方向,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协同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黄少英从三维度论证儒商精神的当代生命力。在学术领域,研究儒商的学者与成果日趋增多,形成多元研究格局;在企业实践中,追求“内心和悦、家庭和美、人我和心、企业和合、社会和谐”目标,“以爱立业、以孝治企”理念的企业家不断涌现;在国际影响方面,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走进国际顶流商学院,儒商理念走向世界。儒商生命力源于五大关键维度: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历史传承、多元包容的发展模式、涵盖家国情怀与以义制利的精神内核、文化人“君子人格觉醒”的内生驱动力、面向世界的使命担当。
儒商精神的“知行合一”:从历史镜鉴到当代实践
围绕儒商精神如何落地为具体商业行为,专家学者从哲学根基与实践案例出发,剖析“知行合一”的内在逻辑与当代路径。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王建宝从中国哲学视角切入,提出“知行合一”是儒商实践的本质遵循。在东西文明比较视野下,儒家的特殊性在于依靠自身力量追求现世圣贤人格,而以商业行为实践这一思想的群体正是儒商。当代儒商“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是以“学以成人”为志业,把企业作为教育与修身的场域;又以“商以载道”为责任,把商业作为社会伦理与文明承载的机制。在这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循环往复中,推动企业组织成为以善为源、以德为本的生命共同体。
当下,儒商的生命力已在学术研究、企业实践与国际影响三个层面清晰显现。黄少英提出,在学术领域,研究儒商的学者与成果日趋增多,形成多元研究格局。在企业实践中,追求儒商精神的企业家不断涌现,“以爱立业、以孝治企”成为不少企业的实践方向。在国际影响力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发展,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走进国际顶流商学院,儒商理念也随之走向世界。
结合历史案例与当代企业实践,王建宝进一步梳理出当代儒商 “知行合一”的两大路径:一是以“学以成人”为志业,将企业打造为教育与修身的场域,让员工在工作中实现道德修养与能力提升;二是以 “商以载道”为责任,将商业作为社会伦理与文明承载的机制,使企业经营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传递文化价值。他同时提及,在哲学“精神转向”背景下,企业正从传统经济组织转向“文明型组织”——以个人自觉为基础、人类整体命运为导向、共生为目的的未来形态,这与儒商“知行合一”理念高度契合。
儒商精神赋能发展的多元机制:从信任到产业的实践突破
针对儒商精神如何赋能数字经济时代民营企业发展,专家学者分别从信任构建、数据治理、绿色转型、营商环境优化等维度,提出具体机制与实践路径。
信任是社会与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三希系统分析了信任机制的演变与重构。信任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传统社会依托血缘地缘形成信任,现代社会通过数据留痕、算法声誉、智能合约机制,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同时,他警示数字信任面临的算法歧视、隐私侵蚀等风险,建议通过技术、制度、文化协同构建数字时代信任机制,防范技术滥用。
南开大学教授严兵聚焦数字经济核心生产要素的数据监管问题,探讨了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与企业供应链的互动关系。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生产要素,全球跨境数据流动价值已超商品贸易,但也带来隐私保护、数据主权等挑战。他提出细化合规机制、技术赋能等建议,以构建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探讨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时,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龙如银提出,绿色发展已成为民营企业的“必修课”,这一趋势由政策、市场与企业自身需求共同推动。他认为,儒商精神蕴含的生态理念与绿色发展高度契合,可为企业转型提供文化根基,通过四大维度转化为实践:战略层面,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构建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管理层面,建立节用爱物的绿色运营体系,对供应链提出环保要求;创新层面,弘扬格物致知精神,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传播层面,讲好诚信致远的绿色品牌故事,打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结合数字经济与本土文化融合问题,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培挺提出,数字经济大势与企业文化呈现“同一化会通、多元化呈现、本土化扎根”三大特征,技术需场景化并扎根本土文化,技术增强背景下儒商文化可从伦理约束与价值创化两方面创新呈现。
在地方营商环境优化与民营企业“稳预期”层面,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马新啸探讨了地方营商环境优化与儒商精神赋能民营企业“稳预期”的作用。儒商精神的“义”“信”“和”文化提供了思想资源,通过儒商精神赋能民营企业发展。
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置了圆桌对话,与会学者与多家积极践行儒商精神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开展深入研讨交流。论坛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济宁学院与济宁市社科联承办。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cssn.cn/
原文链接:https://cssn.cn/glx/glx_xszx/202509/t20250930_59179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