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庙学论坛在锡举行 推动庙学文化创造性转化

发布日期:2025-10-17  文:哲肖  来源:无锡日报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10月17日】近日,首届中国庙学论坛在江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无锡,以“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主题,围绕庙学的历史脉络、制度实践、当代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承办,设置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等多个环节。

庙学制度在中国延续千年,是古代官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作为中国古代官学与孔庙结合的特殊教育形态,庙学被认为是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与教育发展的重要视角。“庙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提出,长期以来,庙学研究远不及科举、书院等领域深入,形成“庙学冷”现象。他呼吁推动庙学研究的系统化,建议编纂“中国庙学通史”。

一部庙学史,堪称大半部中国学校史。庙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儒学教育与文脉赓续,也对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论坛的主旨报告中,周洪宇、广少奎、赵国权、方正、于书娟五位学者先后做了分享,内容涵盖庙学通史编纂、文庙数字化传承、儒学视域下的庙学新论、文庙遗存保护实践以及元好问庙学思想研究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庙学研究的多维视野与现实关怀。

面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化需求,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少奎提出,文庙不仅是实体空间,更是文化记忆与社会关系的聚合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对文庙物质空间的转型再生、精神空间的多维重塑及社会空间的共生重构。信阳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赵国权探讨了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文化传承作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于书娟则以元好问的庙学思想为例,指出“载道化民”“兴学明道”理念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副院长方正认为,未来研究需平衡“历史深度”与“现实广度”,既要深化祭祀制度、文献整理等传统议题,也需关注数字人文、文化认同等当代课题。

围绕“庙学实践及其当代价值”与“庙学思想、制度及其传播”两大主题的分论坛同步举行,24位学者分别从地方庙学案例、书院建设、教育空间重构、礼制演变、多民族认同等角度进行报告,拓展了庙学研究的问题域与方法路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系统推进庙学制度、思想与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也将推动以文庙、孔庙为载体的庙学文化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byjt.cn/layout/202510/17/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byjt.cn/content/202510/17/content_273614.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