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

位置: 首页 - 校报 - 江南风 - 正文

吃茶

发布日期:2025-11-11  文:余墨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吃茶”这种说法,在南方很常见。粤语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是“得闲饮茶”,一句随口承诺,蕴藏着“来日方长”的人情惦念;而在吴语区,老友见面会很自然地约“今朝去吃杯茶”,充满了当下就要兑现的烟火闲情。

江南自古富庶地,江南人的精致和讲究,像梅子黄时的细雨,浸润着生活的各种细枝末节。

杭州的名片自然是龙井。明前的龙井尤其珍贵,“御前八棵”更因其产量稀少,价格无法用确切数字衡量。取一撮茶叶投进玻璃杯,沸水冲下,嫩绿的叶芽在杯里缓缓舒展沉浮,渐渐将茶汤染成澄澈透亮的绿。清冽的幽香先在鼻端萦绕,继而在舌尖化开,小小一杯,仿佛将狮峰山麓那场春雨的滋味数尽装了进来。西湖龙井,早已不是简单的地名+茶名的组合,这四个字牢牢焊死在一起,焊在了湖光山色之间,焊在了诗词短牍之内,最终,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DNA里,成为我们回望烟雨江南时,一个最清晰、最温润的坐标。

若说龙井是清逸的世家公子,苏州的碧螺春便更像灵动慧黠的闺秀。碧螺春主要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茶树与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了碧螺春独特的花果香天然品质。所以它有一个很俗的别名,叫“吓煞人香”,盖因它的香气实在是又霸气又缠绵,而其他地区产的“碧螺春”徒具其形,品起来何止差了十万八千里。

江南茶事的精致,除了茶,还须有那画龙点睛的“茶点”。配龙井,最好就是微甜的麻糕、绿豆糕,以免掩盖了茶香;而碧螺春的甜柔,则需更精巧的点心来配。皮薄馅软,常印有园林图案的白玉方糕和造型精致的苏州船点是最相宜的。又或是几块糯滑筋道,甜而不腻的橘红糕,那淡淡的果香能将碧螺春的甜、润烘托得愈发旖旎。

从江南到湖南,茶事的风格逐渐变得粗犷。湖南的茶,一个“酽”字可以高度概括。

安化黑茶是湖南茶最响亮的名片,它原料粗犷,工艺独特,著名的“金花”发酵过程使得茶汤红浓明亮,带着独特的菌花香、松烟香。撬下一块,投入壶中熬煮,那浓烈、醇厚茶汤,是许多老茶客唤醒身心的绝佳“闹钟”。

湖南岳阳、湘阴、益阳等地流行的豆子芝麻茶仿佛是把茶和茶点合二为一,以茶叶打底,混搭炒制的黄豆、绿豆、芝麻等原料然后沸水冲泡。姜是被擂成末,豆和芝麻炒得至焦黄喷香,还有的地区会添加桂花或红姜丝,再加少少的盐来丰富口味,咸香微辣,大冷天里一杯下肚,立刻激发出一层薄汗,驱散寒气,通体舒泰。而益阳、常德等地流行的擂茶就更直接,把茶和花生、芝麻一起擂成糊状,然后沸水冲开。这种“茶粥”,既解渴又饱腹,充满了市井烟火气,像极了湖南人的性格——醇厚实在,霸得蛮又耐得烦。三湘四水的万千气象,尽在这小小一碗当中。

在同饮长江水的隔壁湖北,因为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南来北往的故事,东成西就的生意,都在此汇聚、融合,再传向远方。因此,也淬炼出它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独特气质。湖北人什么菜系的口味都能吃,什么品种的茶都愿意尝试。这份开放,既能理解北方的厚重,也能欣赏南方的灵秀。

而我对于茶的全部认知,启蒙老师正是爷爷。很小的时候,家里有几个大搪瓷缸子专用来在夏天“摊凉水”。每天早上烧好开水,爷爷会抓一大把最寻常的茉莉花茶,投入几个印着红双喜的搪瓷缸子里,哗啦啦冲上滚烫的开水。霎时间,伴着白色的水气蒸腾而起,满屋都充满了茉莉花和茶叶的香气,久久不散,成为我童年记忆里最鲜活的印记。摊凉后的茶,是夏日的救赎。顶着暑热归来,无论大人小孩,抱起茶缸一通豪饮,是最畅快的片刻。

那时来来去去,不过一杯茉莉香。长大后,我尝过了许多名茶,可记忆深处最满当的,仍是那些和爷爷奶奶坐在阳台上,看着夕阳,一口口喝着凉茶,东扯西拉闲聊的片段。

抛开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如今,我在太湖一隅的无锡,和两三好友,泡一壶太湖翠竹,就着咸鲜耐嚼的笋豆和几块酱汁豆腐干,于浓油赤酱里,慢慢品味市井风情。(余墨)

阅读(

编辑:朱艳芳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