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读《父辈的岁月》

发布日期:2025-03-24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徐兴海

我校汪春劼教授作品《父辈的岁月》(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后被持续关注,我以为其原因在它于传记文学的体例上有创新——在人物传记之外加上了“大事记”和“家中第一次使用下列物品时间”。

传记文学由司马迁《史记》所创始,以人物作为历史的主体,以年代为轴记述人物一生。和国家、人物相关的还有另外一种体例,即年表。

《父辈的岁月》在体例上的创新,在于将司马迁分列开来的传记与年表合二为一,在人物传记之外加上了“大事记”。这样做的好处是大事记成为事件的简表,一则更加明晰地标示出传主人物所经历大事的时间轴,也可以由大事记回溯传记。传记的中心任务是记述传主人物的一生,在事务丛杂的情况下,大事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父辈的岁月》在人物传记之外所附列的“家中第一次使用下列物品时间”,是《史记》体例中所没有的。它虽然比大事记的字数更少,更属于附属位置,但是其所标示的时代观念、社会变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物品都具有代表性,表示着某一地、某一家庭所拥有的财富,某一家庭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可以窥见某一家庭、某一地区社会进步的状况。比如,家庭是否拥有电话,不仅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标识,而且是对外交往度的显示。书中1988年初装电话的家庭,与2000年才装的人家自然不可比较。再如,我们陕西蓝田县1958年就用上了电灯,与书中1972年、1981年,甚至1995年才用上电灯的地区,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当地、家庭何时使用Wi-Fi,更是一个是否进入信息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书中最早的是2003年就使用上了,那该多先进。遗憾的是,好几位的传记后面没有附上此一项,可能是家中现在还没有,所以才割爱吧。

还应该看到,本书的三种体例交互映衬,互为补充,浑然一体,自然提高了本书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本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使其成为社会史、经济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此外,我还想到,关于“当代人不写当代史”一说,似与汪春劼主编的《父辈的岁月》一书无涉,或对于本书的史料价值影响甚微。

“当代人不写当代史”主要是因为当代人写当代人会有很多忌讳,比如所写当事人还在,比如其当事人的子女还在,比如传主人物和作者关系亲密与否而影响到的裁剪取舍,为尊者讳避讳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本书属于例外,例外之处有二。

其一,本书故事采自父辈,或者大多数是爷爷一辈(36篇中26篇的题目上标明了祖辈的追忆)的口述,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爷爷奶奶姥姥,都应该是如实叙述,尤其是祖辈上了年纪,更有一种将往事说清楚的愿望。这也就是“寻亲”节目中往往有收养一方的长者,会将拐卖来的孩子的身世告诉当事人的原因吧。长辈无需对晚辈隐讳,教育子孙的第一条是诚实,这大概是中国古往今来的一条通则。反过来说,向晚辈说假话,惩罚应该是长辈承担不起的,代价太高。打个比方,问路的时候,在岔路口正好遇上带孩子的父母,你向他们问路应该是最保险的。因为父母说假话的结果,会使孩子以为骗人是无所谓的,将来也会对父母说假话,会把骗人当作家常。这个后果是每一个当长辈的都明白的。

其二,本书的作者都是00后,大多是明年大学毕业的学生,这就保证了本书记录的可靠性。因为他们还没有受到墨子所说的“习染”,还没有跌入“染缸”。他们保守着本色,存着纯真。他们还没有必要为着某种利益而编造事实,还没有必要为着某一些人说些假话。

所以,有了这双保险,本书的史料价值是很高的,它反映了祖辈父辈以及口述者自己所经历的真实的社会情况,是口述史中价值最高的一类。

阅读( (编辑:朱艳芳)


  • 下一篇:再读《围城》
    •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